产品设计流程
那位讀者問另外問了關於 Prototype 的問題:
高保真Prototyple是在切圖給RD之後製作,那做出來的用意是在RD程式還沒完成前再次確定操作上有無任何問題嗎? 那高保真Prototyple就是跟成品長的一樣還可以操作囉??
做 Prototype 的目的通常是測試和驗證,不管是給使用者操作看看、觀察使用者操作狀況做使用者測試;還是工程師套完程式上線前先測看看有沒有蟲或哪邊爆炸了。所以它一定要可以被操作,不能被實際操作是要怎麼測試?腦內補完?
Prototype 要可以被操作! Prototype 要可以被操作! Prototype 要可以被操作!
不能被操作的都不是 Prototype。
Wireframe 可以做 Prototype,低保真原型。 Mockup 可以做 Prototype,高保真原型。 切圖叫工程師寫程式套版做一個,高保真原型。
我自己大多做完 Mockup 後才會出 Prototype 測試。 因為,Wireframe 做的低保真原型一般使用者看不懂也沒感覺,沒辦法做使用者測試 =_=
Wireframe 做的 Prototype 頂多內部測試吧,但內部測試常常不太准,工程師和設計師的思維和一般人不一樣,測一測重點常常歪掉…
視覺稿…照 Grid 和 Guideline 做吧,之後還有切圖和標示文件要弄。
好處是切圖和標示文件都有外掛工具可以代勞,甚至設計師只要顧好原始檔、切圖和標示文件都用 Avocode 或 Zeplin 解決。
知道使用者會怎麼操作一項功能時,才有辦法規劃操作動線。UI Flow 指的是頁面與頁面之間的操作流程,使用者想完成任務會經過多少頁面之類。
有另一位讀者傳訊問道,為什麼我之前的文章說不要用圖片版的 UI Flow、要用文字版的呢?
首先,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。如果這個專案從零開始,把 Flow Chart 規劃完後接著做 UI Flow,這時候哪來的圖片版可以串 Flow?連 Wireframe 都還沒開始畫哩!
第二,當你的產品頁面一多的時候…也不用太多,20頁,用圖片串出一個 UI Flow ,這個 Flow 圖表尺寸有多大張?誰有那個心力在一張大圖上用手掌工具來回移動看頁面走向?
第三,很多人做圖片版的 UI Flow 時,線條連接的是「頁面」和「頁面」,這時候你也只知道「喔~這一頁的下一頁會到這裡」,但你完全不會知道為什麼會到這一頁。要點哪裡、或是發生什麼事所以跑到這裡來?猜猜看啊~
要靠猜猜看才會看懂的文件看它(寫它)幹嘛?不要浪費時間啊。
文字版的 UI Flow 我拿來當「目錄」用,對照 Wireframe 的編號,找圖看細節的時候快。 圖片版的 UI Flow 我會用在「優化」舊產品的操作時使用,連接線會從「元件到頁面」,而不是「頁面到頁面」,並在圖片和線條旁邊寫上文字說明,才會知道哪個步驟可以省略或修改得更易於使用。
當開發者知道使用者想要什麼、也有了功能,才有辦法思考「使用者怎麼操作功能完成他的任務或達到目的」。
UI 設計師常說:「配合使用者的習慣與行為來設計操作流程」。就是在這一階段規劃。如果跳過 Flow Chart,只要產品功能複雜起來,你家的 RD 就會抱著頭哀嚎了。
寫了 User Story,才會知道有哪些大小功能要做。針對不同使用者的需求,從故事中挑出功能。使用者的身份不同往往影響他們能使用的功能,整理歸納出共通和差異處。
功能怎麼來的?從「使用者要什麼」或「客戶預期使用者想要什麼」開始。 依使用者的身份不同,想要的功能也會不同,完成的任務不一樣嘛。
比如「Blog」:
我是讀者,我要看到這位作者寫的所有文章。 我是作者,我要撰寫並發佈文章。 我是平台提供商,我要看到所有會員身份和繳費狀態。
這三種身份對「Blog」這項產品的需求和預期完全不同。
讀者來信:UI 設計流程 · 嫁給 RD 的 UI Designer
基本上我自己在開發產品的流程大致上不會脫離這張圖太遠。
使用者要什麼? > 從需求中整理出功能 > 使用者怎麼操作這些功能? > 操作的過程需要哪些頁面? > 頁面要放什麼內容/元件?怎麼被操作? > 使用者看到的頁面長什麼樣子?
各家有各家的作法,沒有標準或正確一定要這樣做的流程,但我在做自己的玩具時都會這樣幹。
有 UX 團隊的大公司會把上述流程拆的更細,還會做使用者研究之類;一人 UI/UX 通包的小型團隊…這 7 項是最低一定要產出的文件,依個人想偷懶的慘痛經驗,再刪除精簡化就會在執行專案的過程中漏東漏西,之後補洞反而花更多時間和心力。